拿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招硬招
作者:叶龙杰 来源:健康报 次
聚焦第九届大型公立医院发展高峰会议
近日,在由健康报社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联合主办的第九届大型公立医院发展高峰会议上,多家大型公立医院的管理者围绕“共创世界一流医院、共谋高质量发展”话题进行圆桌讨论。改革的智慧由此汇聚,都是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招、硬招。
持续创新管理模式
“医院有4个院区、6500张床位,每天收治患者达7500人。这样一个体量,如何向管理要效益?”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张玉表示,该院综合考量知识、技术、劳务、管理等要素,推行分序列薪酬制度改革,构建以价值为导向的差异化分配体系。外科以手术为主,鼓励开展高等级手术;内科以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(DRG)付费权重体现难度等级;对护士实行垂直绩效管理,与科室效益脱钩,淡化年资影响,注重岗位能力,实现“多劳多得,优劳优酬”,把护理核心要素成本控制下来。“同时,我们通过信息化赋能,来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,保障医疗质量,提升运营效率。”张玉说,“高质量发展的立足点首先在于破解群众看病就医难点。比如,该院推进‘无纸化’诊疗,让患者用手机即可实现挂号、就诊、结果查询等;针对慢病患者,建设覆盖全专科门类的互联网医院,挂号问诊、检查开单、药品邮寄等均可在线完成。”
“八九十人的医院管理团队要带好一家五六千人的大医院,不可能每个角落都去了解,员工交流非常重要。”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直言,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,该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。为此,该院每年设定一个持续改进质量的目标,各科室同步设定改进的小目标;该院每个季度召开优秀员工座谈会,收集员工发现的问题或总结的经验,持续加以改进或推广。
为进一步提升医院综合治理效能,打造“有温度的医院”,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持续创新管理模式。“建立委员会管理制度,由医生护士组成各类委员会,如门诊委员会、急诊委员会、外科委员会、内科委员会等,主要职能是将工作当中发现的问题在会上进行讨论,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意见建议,最后由医疗行政委员会决策。”蔡秀军表示,安全意识、服务意识和“以患者为中心、以员工为主体”的理念已深深融入医院发展各方面,在细微处彰显爱与责任。
“医院始终心系患者,追求高质量发展。”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彬表示,“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下,由若干同类学科或跨学科集合而成的学科群体,在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。医院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的神经内科示范作用,以其为依托建设学科群,开展协作攻关,打造优势学科,对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。”
实现资源融合发力
大医院的管理者承认,一家医院有优势学科,也会有实力较弱的科室。确保大医院有大能力,需要让尖子生带出尖子班。“儿科是我们的传统学科,1956年建科。盛京医院成功申报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之后,辽宁省委、省政府给了我们很多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。”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党委书记赵玉虹介绍,以此为依托,该院打造了覆盖三省一区(辽宁省、吉林省、黑龙江省、内蒙古自治区)的儿童医疗联盟、儿童疾病质控中心,“既服务区域百姓,也服务更广区域的患者”。
作为盛京医院的优势学科,儿科并非一个科室独大,而是成为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之一。“我们重点建设了儿科,进而秉持学科群的理念推进了其他临床科室的高质量发展。儿科、肿瘤科、康复医学科、内镜室、麻醉科等密切协作、彼此带动,推进医院在医疗能力和服务水平上实现双提升。”赵玉虹说。
“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提升,健康管理学科建设越来越得到重视。”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党委书记金昌晓认为,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健康管理学科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。他介绍,该院采取“强强扶弱”的策略,提高医疗能力和服务质量。鉴于有康复需求的患者越来越多,该院推进康复医学科与心内科、神经内科、外科、老年病科等临床学科联合成立康复工作室,在提供有效治疗的同时关注患者康复,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,促进其更好回归生活。同时,该院从多方面促进健康管理学科的创新发展,创新开发和应用了运动能力评估、女性生命周期特色评估等多个特色项目。
从打破科室壁垒到实现资源融合发力,大医院每天都在前进。“10年中,华西医院在四川省内外逐步领办了10家医院,全面托管了6家医院,建成了42个学科联盟,拥有703个远程网络协同单位。”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常务副院长黄进表示,在构建医疗服务新体系方面,华西医院通过管理统一、业务统一、信息统一的方式,提升所有医联体单位的同质化水平。同时,通过提供全程管理和全生命周期服务,让各家医疗机构从竞争转向协同,进一步促进分级诊疗落地。比如,提供慢病连续性服务,能在提升患者获得感的同时,推进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、医疗费用的合理支出。
推动服务更精细便捷
进一步调动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,绩效是指挥棒。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党委书记徐小平坦言,尽管该院的四级手术占比等指标与国内顶尖医院还有差距,但“与传统医院不同,医院实行70%固定薪酬、30%绩效,人员支出占比相对较高”。“薪酬不与服务量和收入挂钩,能够促进医生自我管理,提升医生规范诊疗的内生动力,确保坚持专业循证,从制度上遏制过度用药、过度检查和治疗的问题。”徐小平认为,建立完善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,可以培养出更多“纯粹的医生”,使之在自律的基础上更好地为患者服务。“我们把规范培训年轻医生视为重要的职责之一,医院推行团队诊疗,不设专家号,高年资医生负责指导年轻医生看诊,门诊大厅不设专家公示栏。”徐小平说。
“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是去中心化的,运营是智慧化的。”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虞朝辉介绍,当前患者到医院就诊,只要一部手机,就可以实现院内“通关”。“医院一直致力于开展信息化建设,通过数字医疗推动患者服务更精细、更便捷,让越来越多的未来医疗场景走入日常生活。”
据介绍,针对检查“找寻难”“反复排队”等问题,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全面上线智能化检查预约平台,改变门诊检查“哪里检查,哪里预约”的旧模式,建立了“自助预约、诊间预约、集中预约、手机预约”的一体化检查预约新模式。依托自动发药机和智能物流信息系统的高效运转,从医生开出处方到患者取药,最快只需 8秒。虞朝辉说,在卫生健康领域的数字化改革浪潮中,医院塑造全新的数字化就医模式,依托物联网、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点问题,形成了“急救一体化”“就医一站式”“多模式智能物流”等数字化改革应用场景,在危重症救治、医疗服务、行政管理等方面成效明显。